2006年1月1日,星期日(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六版:亲历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他眼中满含的泪水让我触动
本报记者 朱兰英

  那是一个中午,陈孟宝在他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报社。传达室打电话问我:“他们是从丽水庆元来的,要不要让他们上来?”庆元!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反映是:这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山区县,那里的人们来一趟省城不容易。
    陈孟宝除了几份材料外,几乎两手空空。他不过34岁,却因为长年的操劳和今年年初的这起变故显出了过分的苍老。去年1月10日,庆元县发生了鞭炮爆炸案,一幢居民房1楼突然发生了剧烈的爆炸,殃及周边50余幢居民楼。陈孟宝的家恰恰在爆炸点的隔壁。经省级建筑质量鉴定部门鉴定,陈孟宝的4层楼房已成了危房,随时可能倒塌,建议拆除。但由于房子的赔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陈孟宝的妻子至今还住在危房里头。
    “刚造好没多久的房子就这样没了。记者同志啊,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就在外地过的,外边下着大雪我们却无家可归。又一个春节眼看就要到了,难道还要在外面过年么?”说着说着,陈孟宝的眼睛红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转却迟迟没有落下来。
    为了让这家人有一个地方过年,我踏上了前往庆元的路。从杭州到庆元坐长途汽车要8个小时,而且大多为蜿蜒的山路。前往调查的3天时间,我有2天是在路上度过的。我去看了陈孟宝的家,并与周围那些同样面临赔偿问题的邻居聊了很久,我耐心地听他们诉说,并给他们解释此案中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法律途经获得赔偿;我也将居民的难题反映给政府官员,希望他们能够尽可能地帮助解决,让居住在危房里的人们能尽快有一个安全的家。
    我知道,记者不是万能的,但记者的笔却肩负着道义与责任。